文章作者:徐 辉 来源:《中国档案报》 添加时间:2013-11-2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涉及之广、力度之大、影响之深,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显示中央趟改革深水、谋民生福祉的决心。学习《决定》,笔者体会到:改革就是针对普遍存在、众所关注的问题,进行体制机制上的创新,使新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档案部门应借三中全会东风,用改革精神助推档案事业发展,寻找新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让更多的社会资源配置到档案事业,让更多的档案资源为社会共享。
2013年11月14日,国际古迹遗产保护专家、国际共有建筑遗产科学委员会安德斯访问武汉市档案局馆,主要了解中国参与申报“万里茶道”(汉口是茶道起点,终点为俄罗斯圣彼得堡)世界文化遗产和武汉德国旧租界的情况。他说,档案在建筑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中有重要的作用。他希望网络时代,更多的档案信息能通过互联网,实现更广泛的共享。因为遗产保护的意义就在于相关信息的共享,他希望通过更多的语种,向社会传播档案信息和文化。
这件事让笔者联想到,遗产保护申报和档案保护利用不可分割。但从体制上讲,两项工作分属文化、房产和档案部门,用改革的思维就是冲破体制的樊篱,实现资源在文化、房产和档案部门之间的有效配置。地方政府做遗产保护的工作有规划有投入,档案部门如能参与其中,就能在专项资源中分得一杯羹,弥补档案部门的资金和人才资源的不足。同样,文化、房产部门可借助于档案部门的支持,增加申遗工作的砝码。部门资源的配置不是零和游戏,而是谋求共赢。
通过合纵连横,可以获得档案事业发展的各种要素资源,改善发展的外部条件,但这不是目的,我们应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开拓档案强国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发展档案事业,要跳出档案看档案,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迸发活力,以丰富档案发展的资源,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民众,实现档案的价值。因此,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需要我们拿出更多的智慧和勇气,用改革的精神和手段突破档案事业发展的瓶颈和障碍。
互联网时代对档案信息的生产、加工、保护、利用和共享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事实证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公开招投标、竞争性谈判等市场手段,有利于提高档案信息化过程中的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实现档案开放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传播,也应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利用杠杆原理,用有限的档案资源吸引和组合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其中,借助城市圈联席会、历史风貌区规划建设、可移动文物清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展览联盟、手机网络、名家讲坛资源等平台,形成档案信息和文化开发的更加丰富的成果。
新档案馆舍建设要着力实现公共服务形象和水准的全面提升,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的文化载体(如文化名人工作室、文物收藏室)带入档案世界,改变人们对档案馆神秘、森严、刻板的传统印象,实现档案馆发展方式的转变,给民众带来更多文化休闲的享受。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3年11月22日 总第2537期 第二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