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特约记者 曹军民 陈占卿 樊立梅 来源:中国档案报 2014-10-16 星期四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档案数字化加工 邓昌军 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档案馆作为军队后勤档案保管基地和利用中心,近年来,认真贯彻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赵克石“要把弘扬后勤传统作风作为档案工作的重大课题和重要突破口”和总后勤部政委刘源“档案馆是学习历史的最好课堂”的重要指示,紧紧围绕后勤“三大建设任务”,着力推进“死档案”向“活资料”转变、“档案馆”向“思想库”转变,充分发挥档案资源独特优势,为党史军史工作服务,为弘扬我军后勤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服务,取得了可喜成绩。
丰富资源、优化管理,真实、客观、全面记录我军后勤发展历史
总后档案馆不断健全档案收集制度,拓宽档案收集渠道,广泛开展收集活动,着力建设真实、客观、全面反映我军后勤工作历史的档案资源体系。以总后勤部名义制定了《军队后勤档案规定》,首次以法规形式明确了军队后勤档案的内涵与外沿,把档案资源范畴由总后机关和直属单位扩展到了军队后勤系统,规范了各级后勤单位和人员在档案形成、归档、管理、保护和利用方面的责任,为建立后勤档案资源体系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又先后制定《军队后勤档案史料征集计划》《军队后勤重要声像材料报送制度》,开展领导干部工作档案材料收集管理试点,征集总后首任部长杨立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等一批重要人物档案和一批重要科研档案进馆,收集到反映后勤重大活动的照片12万多张,视频2000多段,填补了我军后勤历史资料的许多空白。下大力完成了全部文书档案和重要门类专业档案的数字化扫描,并进行了全文数字化识别;开发了《军队后勤档案综合信息管理系统》,提供各种档案信息统一的管理和服务平台。
热情接待、把握政策,优质高效服务编史修志工作
总后档案馆将党史军史编研工作作为档案服务利用的重要方向和档案价值实现的重要平台,主动热情、依法按程序提供档案服务,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5年来,先后为《后勤工作·大事记》《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中国军事后勤百科全书》《军队建国以来抢险救灾》《新中国边海防60周年》《军事装备对外援助和贸易史》《总后勤部党组织史》《反腐倡廉建设史》等史志编写工作,为总后机关、直属单位以及军内外其他单位建立军史馆、荣誉室等,提供档案资料服务利用共计15万余件。此外,档案馆还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服务。对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弱的档案编研用户,推荐他们通过纸质目录预查,再由工作人员协助阅览数字档案;对计算机应用水平较高的用户,指导他们使用计算机检索系统进行关键词检索,直接阅读档案全文数据,挑选可用素材。在确保安全保密的前提下,积极利用档案数字化成果,为编史修志服务。将用户所需档案资料刻录成光盘,登记后用机要寄达编史修志单位保密室,由其提供编纂人员使用,并在编纂完成后,收回销毁,提高编纂工作效率。
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开展系列研究,弘扬我军后勤传统作风
总后档案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自身力量,围绕“弘扬我军后勤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这个主题,紧贴后勤“三大建设任务”这个中心,精选课题,深挖馆藏,取得了一系列编研成果。近年来,先后完成了《建国以来我军后勤工作指导思想研究》《关于“节省每一个铜板”》《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艰苦奋斗、勤俭建军》等12项档案编研课题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利用权威档案史料,梳理了我军后勤工作指导思想、后勤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来龙去脉,又从中总结提炼了诸多规律和启示,汇编成《档案编研重要成果汇集》呈送总后首长和机关有关部门参阅,受到好评。赵克石在《关于“节省每一个铜板”》研究成果上批示:“很好。档案资料变成了活的教材,档案宝库中蕴含的精神财富焕发了光彩,照耀今天的道路,引领我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有关成果的基础上撰写的《我军后勤,那些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一文在《解放军报》“军史发现”栏目发表,在机关办公平台上转载后反响热烈,不到10天时间浏览量就达500多次。近年来,总后档案馆还挖掘馆藏档案资源,拍摄了档案文献片《再现辉煌》,调整更新了档案陈列,用档案文献和实物展示我军后勤光辉历史和光荣传统,接待了总后首长和机关领导前来参观指导,受到肯定;建成开通了“总后勤部档案信息中心”网站,在网站上开设了“网上展厅”“馆藏珍品”“老照片”等栏目,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精选馆藏档案,开展永不闭馆的党史军史后勤史教育,受到了广大官兵的欢迎。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4年10月16日 总第2672期 第三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