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档案学会>>论文交流
对“互联网+社会记忆”的探索——浙江宁海微视档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 2016-01-05    访问次数:    字体:【 】   
视力保护色: 无障碍浏览
 

 

 

谢 燕

(浙江省宁海县档案局)

自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先生在20121114的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以来,社会各行业都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变革行动,“互联网改造传统产业”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和发展。在外人看似一成不变的档案行业自然也得抓住“互联网+”,与之融合形成档案新形态、新常态。宁海县档案局自2012年开展“微视档”建设以来,已形成各类具有社会记忆功能的微视档共2900多个,受到了各方媒体的高度关注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如今,“微视档”商标注册成功,成为全国首个档案文化品牌,人民网、光明网、《中国档案报》、《宁波日报》等媒体相继报道、转载。这一新颖档案载体也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的批示肯定,无疑又为进一步推进微视档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这是“互联网+社会记忆”的一种创新之举。

一、微视档建设的时代背景

1.开展微视档建设是适应新媒体快速发展的需要。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全新的媒介对传统的档案工作有了全新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多元化的档案材料接收平台、多样化的档案开发利用和展示平台、能与现代信息传播方式合理沟通的档案管理平台来满足档案工作“技术融合与升级”的诉求。微视档建设也是基于这一大背景而提出的。

2.微视档建设是迎合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新媒体技术的蓬勃发展,使传统媒体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格局向开放、多元的新型传播格局转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微视档激活了社会大众文化的多元竞争与发展,用新媒体技术,让普通群众都可以参与到档案建设之中,充分体现了群众的创新智慧,从而迎合了社会大众的文化需求。

3.微视档建设赋予了传统声像档案新的时代内涵。传统的声像档案是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照片(包括底片、反转片)、影片(正负片)唱片、录音带、录像带等不同材料为载体,以声像为主,并辅以文字说明的历史记录。大量产生于通讯社报社画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电影厂唱片厂文化馆、电化教育中心、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而微视档中的声像档案除了产生于上述等单位外,相当大一部分内容是允许来自普通群众的,其中尤以拥有强烈的分享欲、交流欲的年轻人居多,这种日趋流行的新媒体文化现象,可以说是时代赋予传统声像档案的新内涵。

二、微视档的含义及主要特征

所谓“微视档”,即微型视频档案,是一种以录像带、光盘等介质为载体真实记录社会实践活动的声像记录或将真实记录社会实践活动的档案进行影像化处理的,可供观众自行点播、下载的新型档案载体。它包含四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档案工作者介入本地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现场直接拍摄记录;二是群众自发拍摄的具有存档价值的声像记录;三是对纸质档案(包括照片档案)的影像化处理;四是对已有影像档案的再开发、再利用。

微视档在保持档案原有属性和特点的同时,又同时具有以下特征:

1.更强的真实性。由于微视档记录的是社会发展中人们活动的声音和图像,因此反映的客观事物直观形象,活灵活现,给人以强烈的时空感和真实客观的感受,这是传统载体档案所不能解决和替代的。同时,微视档相当大的一部分内容来自群众第一手的拍摄。这种个人自发的拍摄内容,有时候可能比专业机构来得更为真切和写实,因为普通群众没有政治和宣传理念的约束,他们的记录或许更具史料价值,也更符合档案的意义。

2.传播的便捷性。微视频作为发布到网络视频空间的产物,互联网为其提供了一个可以公开参与的自由平台,所以微视档传播的便捷性不言而喻。只要拥有了手机、数码相机等摄录手段,微视频就会不断涌现,所以人人皆可为微视档提供者,人人皆可为微视档利用者。微视档的产生、运用使我们看到传统档案的许多概念将面临着时代的考验,理念变革势在必行。

3.载体的时代性。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领域的广泛运用,加上现代化通讯手段的普及,为档案资源共享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来源和技术保障。以往的声像档案载体主要是照片、磁带、光盘、录像等,现在的微视档资料则是通过计算机扫描转换成PDF或其他电子格式,更为普遍的是由数码相机、摄像机等直接生成数码成品等,存储在独立硬盘、大容量服务器上,同时还能通过网络转换成虚拟档案,占用庞大的虚拟空间存放于于计算机和网络之上。

三、我县微视档建设的主要做法

为了能使“微视档”这个新兴的档案文化品牌得以尽快地成长、完善,使之能结合时代特征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记忆,作了如下的努力与尝试:

1.开发微视档系统平台。首先,建立了档案馆数字影像工作室,并设计了工作室的LOGO,表明了宁海档案局要做大、做强“微视档”这一档案文化品牌的决心;其次,投入100余万元购置了数字影像设备,配备了6名专兼职工作人员,其中有2人是数字影像专业出身的专业人才,开发了馆藏微视档中心,提升了数字影像工作室的专业化水平。

2.明确“微视档”建设的内容。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做好“微视档”,能选取对的、选取好的素材是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微视档”的素材主要来源于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利用馆藏档案资源开发成为“微视档”。具有对社会历史记忆再现,并赋予档案因子和时代传播手段的特点,如利用县档案馆保存的育婴堂档案拍摄制作了片长为六分钟的《百年档案见证清代慈善》的微视频,真实地记载了百年前宁海的慈善事业;利用档案馆保存的自民国到当下的系列珍贵史料,拍摄制作了六集,每集时长二十分钟内的《缑乡岁月》微视频,全面介绍了宁海的百年复兴之路;

二是利用电视台制作的“宁海新闻”编目整理成为“微视档”。这是当下社会记忆的主要来源,我们要让其赋予档案因子。数字档案工作室的工作人员把每天在电视上播放的本地新闻按标题目录分类保存到馆藏微视档中心系统平台,同时又制作成“微视档”同步在档案信息网上展播;

三是直接参与县内重大活动、重大事件的拍摄,将摄制内容制作成“微视档”,放在本地各媒体、网站上供观众点播;如在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实时拍摄记录,口述档案、宁海方言等等。

四是向社会征集市民自发拍摄的声像记录,由档案局审核,如确认其有存档的意义和价值,就会进行归档,并经后期制作整理成“微视档”,让市民生活以“原生态”的方式进入历史长河,这是在“互联网+”的构架下,让普通百姓参与社会记忆;

五是开展多样化的档案文化活动,并以此作为“微视档”的制作素材。比如宁海县档案馆于2012年在全县范围内就开展了以“人居幸福地、记录全家福为主题的档案拍摄活动,安排专人上门为宁海籍四世同堂以上的家庭免费拍摄“全家福”及视频记录,并将作品永久珍藏在档案馆。这些“全家福”不仅是宁海人民乐享天伦的美好生活的写照,也是“微视档”制作的绝佳素材。

3.强化机制保障。如果不能形成长效的保障机制,“微视档”的建设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宁海县档案局经过多番的奔走努力,争取到了县委、县政府的支持。20129月,由宁海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实施“宁海记忆”工程的意见》(宁党办发【201233号)的通知,并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为组长,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并由县财政安排年度专项资金用于“宁海记忆”工程建设,形成了以档案拍摄、记录、编研、展示为主的具有特色的“宁海记忆”传播体系,这些都让“微视档”作为宁海档案的一大品牌在机制上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四、微视档建设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1.微视频可以成为微视档。微视频作为一种传播形式,已经成为网络视频的一个子系统。优酷网总裁古永锵将微视频定义为:短则30秒,长则不超过20分钟,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涵盖小电影、纪录片、DV短片、视频剪辑、广告片段等,可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的视频短片的统称。它通过复制和转载来扩大传播范围,获得关注度。在传播上与微视档同具“短、平、快”的特点,但基于它的提供者大多数为普通网友的因素,因此在客观真实性方面就存在着先天不足。所以我们认为,只要是言之有物,能够真实反映社会百态的微视频按照档案标准化处理后才可以成为微视档。

2.声像档案可以成为微视档。声像档案具有真实记录性、选材典型性、视听形象性、艺术美感性、交流通用性的特点,在宣传教育、传播知识、科学研究、艺术欣赏和历史凭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与微视档具有共同的档案属性,但是声像档案一般注重完整性,篇幅一般都极长,而微视档为了传播的便捷性,其特征之一就在于一个“微”字。所以我们认为,传统的声像档案经过深入编辑开发后方能成为微视档。

档案信息资源作为人类社会记忆信息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凭证价值和信息情报价值的重要性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了。但是传统的纸质档案已不能满足年轻一代对档案的利用需求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建立影像数据库,用照片、视频记录百姓的日常生活、地方的重大事件是档案建设的新方向。而随着中国网民数量的急剧增长(即将超过10亿)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第三代通信网络技术和商用的成熟与推广,微视档的崛起已经是时代必然。

当然,与新事物相伴生的弱点也存在。比如:在保管上,存在系统依赖性和存储介质的不稳定性,信息载体的退化随时会带来信息丢失的问题;在利用上,因传输网络渠道易受“黑客”攻击和篡改导致的不安全性;在认证上,因数字影像档案的生成方式决定了其可以被运用简单的数码编辑方法进行仿冒篡改而导致档案凭证性大打折扣。以上这些问题是互联网技术相关的先天性缺陷,需要我们不断地运用新技术去弥补、更新。

但是无论缺点如何多,档案部门探索“互联网+”是大势所趋。相信随着4G时代的到来,城市WiFi热点的遍布,通信网络的升级,我们档案部门着眼的将不单单是“互联网+社会记忆”,我们更应该制定更加长远的“互联网+”行动计划,将档案事业与科技的进步紧密相联,从而推进社会经济与时代的发展。            

                                                   
 附件列表:
Copyright © 2000-2017 nbdaj.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使用IE6及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768分辨率
宁波档案局主办 宁波档案局技术处承办
浙ICP备05066881号